文摘

陈木法院士访谈录

2016 年 5 月 9-11 日,陈木法教授应邀参加在犹他大学举办的“概率论前沿会议”,D. Khoshnevisan 教授和 E. Waymire 教授在会议间隙对陈院士进行了采访,并将访谈内容以英文《A Conversation with Mu-FaChen 》为名发表于美国数学会的《美国数学会记事》(Notices of the AmericanMathematical Society),2017 年 64 卷第 6 期,616-619。下文为两名译者转译整理发表于数学文化的访谈内容。

谈量子通信前,先看看经典保密通信安全性几何?

如果说 20 世纪是第一次信息革命的时代,那么 21 世纪的今天,我们将面临第二次信息革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传播广度及传播量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发展。互联网上每天产生巨量的数据,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则需要无比强大的算力。即便如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在面对这些数据时,也只能望而兴叹。更令人悲观的是,算力的发展速度,似乎远不及数据增长的速度。

陈木法:网络引领的教育新变革

也许可以说,网络带来的这一场教育变革,才是百年来最为迷人的大变革。在教育的发展史上,可能只有从私塾到公立学校的变革能够跟当前这场变革相比拟。这无疑是一个亟待开垦,也关乎我们未来命运的浩大领域。

13 个圆可以画什么?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你知道吗?Twitter logo 原来是 13 个圆画出来的,果然设计师们都是牛逼的存在!

项武义:普渡众生的数学教育家

项武义先生, 1959 毕业于台大数学系, 1964 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之后, 先后任职于布朗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 芝加哥大学, 并于 1970 年升任柏克莱大学数学系教授。1998∼2003 访问香港科技大学, 期间完成基础数学教材, 分由大陆人民教育出版社及台湾五南出版社出版, 是资优教育及中学老师进修的最佳教材。先生早年致力于变换群、李群及大域微分几何的研究。

贤者的奇迹:纪念乌拉姆诞辰110周年

2019年4月13日,是杰出的美籍波兰数学家斯塔尼斯拉夫·乌拉姆(Stanislaw Ulam, 1909-1984)诞辰110周年纪念日。一个月后的5月13日,又将是他去世35周年的日子。乌拉姆,这位不到20岁就以证明无穷集合重要定理而留名数学史的神童、极具原创力的几大科学领域的先驱、鲜为人知的“氢弹之父”,在其生前身后的几十年,以其思想、文章,以及那闻名于世的150页《数学问题集》,源源不断地将启迪与动力赋予一代代科学爱好者和研究者。

留在伯克利的记忆

又坐在伯克利校园里了——MSRI 的 Geometric Evolution Equations and Related Topics 项目几乎要横贯一年,我也因此在最近几个月当中陆陆续续在这里待了很长时间——只要走进这座校园,内心深处关于陈省身先生的所有记忆和怀念就会在刹那间悉数涌上心头。

伯努利方程的历史作用和科学贡献

凡是学过流体力学的人们都知道,在 1738 年瑞士数学世家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 ,1700 年~1782 年,如图 1 所示)将质点运动的动能定理运用于同一微元流管的两截面上,导出了表征一元流机械能守恒方程,即著名的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能量方程 (后称为伯努利方程)。

杨振宁论数理关系

本文基于杨振宁的相关著述和作者对他的访谈,评述其阐释数理关系时常用的双叶图的寓意,对比说明他多次解释双叶图时所表述含义的微妙差异。杨振宁认为,对待各自的研究成果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面对数学的神奇作用,杨振宁与爱因斯坦都产生了十分类似的思想意识,本文详细比较并解读了两位物理巨人的相关思想。离开数学理论物理学家会束手无策,那么理论物理学家可否首先在数学上充分武装自己,然后再展开物理学的研究生涯呢?杨振宁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

布拉格天文钟的数学原理

布拉格旧城区中心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天文钟(捷克语orloj,英语horologe)。无论是一般游客,或是热爱数学的人,都会慕名而来一睹这个举世稀有的珍品。本文将揭示天文钟与三角形数之间鲜为人知的关系,探讨三角形数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提升大钟的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