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省身先生与“求是科技奖”


张恭庆为中国数学家,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其对无穷维莫尔斯理论的研究而知名。

1936 年,张恭庆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晚清主张爱国抗战、改革弊政的“清流党”主将张佩纶,父亲张子美精通中英文学、历史和经济,曾用乐府诗体翻译英文古体诗,而其堂姑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才女作家张爱玲。

陈省身先生认为:“科学是杰出的科学家创造的,奖励有成就的人和培养下一代是提倡科学的重要任务。”他还认为“一个国家的高等科技教育,需要自己来做,不能交給他国”。因此他在帮助中国发展数学时,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注意有突出才能的青年人才的选拔和提高。从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在帮助我国往欧美派送访问学者,通过“陈省身项目”选送赴美留学生,举办研究生暑期教学中心,连续召开 7 次“双微会议”以及组织南开学术年等活动中,陈先生都着眼于培养下一代,从中发现人才,提高他们的水平。同时,陈先生还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多次向中国政府领导人提出创造条件让这些优秀人才能够在国内安心工作的具体建议。

陈省身于伯克利的数学科学研究所

自从 70 年代末,我和陈先生有较多接触以后,每次见面,差不多他都要谈到这方面的问题。陈先生经常会问:又有哪些新的有能力的年轻人?他们有什么表现?有什么困难?还有,他能帮助他们做些什么?有时,陈先生还要亲自约见这些拔尖的年轻人,吃顿饭,聊聊天,给与关怀和鼓励。

陈省身和学生们

90 年代初,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当时大学的经费少,基础科学受重视不够,教师的待遇差,不少优秀的年轻学者出国不归,报考数学系的大学生、研究生人数也一度大幅度下降。大家虽然知道困难只是一时的,政府也已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但面对那种情况心里还是很着急。那几年见到陈先生,我们话题的中心就是:如何使一部分最优秀的青年学者能在国内安心工作。

1994 年查济民先生及其家族设立了“求是科技基金会”,其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并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中国学者。陈省身先生被聘为六位顾问之一,是其中唯一的数学家。第一年颁发了“杰出科学家奖”,奖励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继续研究工作。吴文俊先生荣获大奖。第二年增设“杰出青年学者奖”,目的是奖励一部分在国内工作的有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杰出青年学者奖”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医学等四组。数学组奖从 1995 年一直延续到 2001 年前后 7 次。每位得奖人连续 4 年每年获奖金 1 万美元,其中一半是研究经费,其余一半用于补贴生活。这个数量与当时的工资水平相比应是不小的一笔,对于稳定那些青年学者在国内继续他们的研究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陈省身在南开授课

1994 年秋冬之际,陈先生对我们说,从第二年开始,“求是奖”将增设青年奖,他本人在委员会内,他找了几位专家跟他一起提名。陈先生说基金会是私人机构,运作上可较灵活,他本人也不喜欢复杂的遴选手续,当然“希望是公允的”。他还举例说,有几年美国的 Sloan 基金(也是私人基金)数学奖的评奖人就是他和 J. Moser 两个人。手续简单,吃顿饭,一商量,就决定了。只要得奖人的水平真高,就没有问题了。当听到“求是科技奖”将增设“杰出青年学者奖”这个消息时,我的反应是:在这个时候有这样的奖励对于我国数学发展虽是“杯水车薪”,但对于一部分优秀的人才来说终究是“雪中送炭”。然而要从那么多的优秀青年学者当中每年仅挑出 5 名来奖励,难度实在太大了!评奖的指导思想就是陈省身先生在 1995 年“求是基金会”上所说的:“相信这群学者中,有多数将为未来中国科学的领袖。”

从 1994 年到 2000 年,每年冬天,陈先生都要给提名人打电话,让大家做提名准备,次年春拟定一个名单提交给他。他要求多提几个名字供选择,然后他再根据自己的了解作添加和删除。又因为一年最多只有 5 个名额,刚开始时那么多优秀的学者不可能一下子都上,他说多提一些,下一年还可以用。陈先生办事非常民主,在他确定名单前,总还要反复再征求大家的意见。

在 1995–2001 这七年中,以下 34 位学者获得“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5 丁伟岳,時俭益,李安民,王诗宬,张伟平

1996 马志明,洪家兴,陈木法,彭实戈,龙以明

1997 文兰,王建磐,周家足,程崇庆,郑志勇

1998 方复全,李洪波,唐梓洲,周向宇,张继平

1999 王长平,李嘉禹,周青,高小山,陈永川

2000 尤建功,扶磊,雍炯敏,赵国松,刘培东

2001 尹景学,吉敏,朱小华,巩馥洲

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确实使这样一批优秀的学者得以安心留在国内,专心继续研究,做出成绩。

从 98 年开始,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步好转,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得到较大幅度的增长。对教师发放了岗位津贴,使他们的收入有较大的提高,从 02 年开始,求是基金停止了对青年学者的奖励。

“杰出青年学者奖”的提名过程,不像评审国家级或省、部级奖项那样,要求个人申请或单位推荐,要填写很厚的申报表,写明主要研究成果、发表情况,还要附上详细的评价材料等等;而是根据提名人从多方面对被提名人进行了解后,对其一项突出成果所作的说明。得奖人在得到通知后,再把自己的主要成果写出来提交基金会。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局限。因为不论提名人主观上如何希望做到公平、公正,在客观上都不易超越自己所熟悉的学科领域。然而对于一项私人基金来说,没有那么庞大的专家库,不必支付一笔可观的评审费用,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会议工作人员,用这种方式评议也是无可厚非的。

邓小平接见陈省身夫妇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多年,回顾一下陈省身先生在 1995 年求是基金会上说的话:“相信这群学者中,有多数将为未来中国科学的領袖。”再看得奖者的名单和中国数学界的现状,还真是离当年的初衷不远呢!

作者: 张恭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WMLcArDS423tKQm_bL3u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