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志刚: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数学会数学史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
1607 年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大幕。但是,作为一种异域文化,利玛窦和徐光启如何让明代的士大夫们认识到“几何之学”的意义和价值?汉译《几何原本》如何能够转述古希腊的抽象数学体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几何原本》中产生了何种影响?本次讲座将从《几何原本》的翻译谈起,揭示《几何原本》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大意义。
本讲座共分七节,目录如下:
1. 欧几里得的历史地位
2. 初识《几何原本》
3. 《几何原本》前六卷
4. 《几何原本》后九卷
5. 《几何原本》在中国的传播
6. 康熙帝轶事一则
7. 几何学对社会的影响
无论是欧几里得出现在《雅典学院》和中世纪的“学术塔”之中,还是众多学者对《几何原本》的肯定,无疑都是对欧几里得学术成就的高度评价。
1600 年,学术传教战略终于打开明朝的大门。1607 年,徐光启和传教士利玛窦开始翻译几何原本的前六卷。中国在计算数学方面一直较为发达,却疏于证明。可以说,这是近代东西方的第一次学术交流。
从希腊文到文言文,《几何原本》的翻译绝非易事。《几何原本》译本前六卷是徐光启、利玛窦二人智慧的结晶。明朝时,关于证明的术语匮乏,很多名词都因他们而生:一饮一啄皆文章。
二百多年后,伟烈亚力与李善阑终于担起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的重任。1865 年,曾国藩出资,将 15 卷一齐装订成书。十五卷的原文出处不同——英文,法文,但国人求知之心未曾有异。
徐光启给《几何原本》很高的评价,明代的遗忠们对何学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方中通便是其中一,他拒不仕清,隐居乡间,潜心数学,迷恋几何,作《数度衍》,《几何约》,修订名目(各个概念的定义),照亮无数中国数学热爱者前进的道路。
中西学产生冲突之时,为了更了解其中的优缺点,对数学着迷的康熙大帝也认真学起了几何,反复练习,亲手绘图,学习了五六个月之后,便精通了几何学原理。
斯宾诺莎《伦理学》,马尔萨斯《人口论》都使用了《几何原本》式的证明方式:独立宣言中“公理”的概念,也显然受到了《几何原本》的启发。徐光启认为,了解西学的过程应该是“翻译,会通,与超胜”。即:通过翻译,来了解西方。通过了解,来胜过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