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决定了我的人生道路


image_040.png

尊敬的张师母,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

首先,我谨代表全国数学史学会对张先生的不幸辞世表示深深哀悼。向张师母和张先生的子女表示诚挚的慰问。

这几日,数学史学会的微信群充满了对张先生哀思,大家用各种方式缅怀张先生对中国数学史的卓越贡献。张先生被誉为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的三栖学者,张先生自己这样讲过:“数学史研究虽然不是我的主业,却决定了我的人生道路。一个深刻的体会是,了解现代数学史才会对数学和数学教育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在这里,我想就张先生对中国数学史事业的贡献简要介绍以下三点:

1 张先生是中国数学史学会的创始会员

1981 年 7 月,首届全国数学史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召开,张先生参加这次会议,报告了论文《20 世纪数学史一瞥》。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成了“全国数学史学会”,因此张先生是中国数学史学会的“创始会员”。张先生积极参加学会活动,指导数学史学会的工作。1985 年,第二届全国数学史大会在呼和浩特召开,张先生参加会议,宣读论文《20 世纪中国数学与世界数学主流》,此文观点新颖,立论大胆,由何少庚先生推荐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产生了很大影响。

2 张先生开创了中国近代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

20 世纪 70 年代,“文革”结束,百废待兴。张先生从学校“教育革命组”回到数学系,重新开始他的数学研究。作为一位数学家,张先生十分重视数学史,他认为“我们对数学史的研究, 特别是 20 世纪数学史的研究十分薄弱,是一个重大缺陷”。张先生开始关注国际数学数学的新动态。1978 年以来陆续发表了:《1940 年以来的美国数学》(《世界科学》,1978)、《敢作敢为的布尔巴基》(《光明日报》1978.2.16)、《希尔伯特的

23 个问题》(《百科知识》,1981)、《20 世纪数学发展一瞥》(《自然杂志》,1982)。

1984 年出版《20 世纪数学史话》(14 万字),后拓展为《20 世纪数学经纬》(2002 年),再有一部是《中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1999)。特别是《20 世纪数学史话》

此书引起了杨振宁先生重视,杨推荐给陈省身先生。1985 年陈省身先生特地致函张先生,建议此书译成英文,在美国发表,从而引出了张先生与杨振宁和陈省身密切交往的佳话,日后张先生编纂了《杨振宁文集》《陈省身文集》,撰写了《陈省身传》,这些著作是中国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里程碑。

3 张先生是“为教育而历史”的卓越的实践家和学术领袖

作为 ICMI 的执行委员,1998 年 4 月张先生应邀参加在法国马赛举行的“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张先生在大会上介绍了中国结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是的情形。同年 10 月,张先生参加了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的“数学思想的传播与变革: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这次大会上,张先生做了马赛会议的相关报告,并组织了专场讨论,首次把 HPM 引入国内。今天,HPM 在国内开展的红红火火,华东师大也成为中国 HPM 的重要学术中心。

最后,讲一个张先生的“愿望”:海派数学史 记得 2001 年秋,张先生在六院住院,我和汪晓勤一起去医院看望他。张先生十分激动,希望我们能推动上海数学史的研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派数学史”。后来,我们每次去家里拜访张先生,都会围绕“海派数学史”展开讨论。上海交通大学的“中外数学交流史”,华东师大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东华大学的中日数学史研究、上海师大的数学哲学都已做出了出色成绩,“上海数学史会议”也已经成功的举行六届,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每次向张先生汇报这些成绩,张先生都十分兴奋,给予我们热情的鼓励。我们一定要努力开辟上海数学史研究的新特色、新方向,做出新的成绩,这是对张先生的最好纪念。

哲人仙逝,思想永存。张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简介: 纪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