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道刻骨铭心的数学题


林开亮

求解问题是最为独特的自发性思考。

The solution of problems i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nd peculiar sort of voluntary thinking.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美国心理学家,1842-1910)

从前在网上看到北大生科院饶毅教授的一篇文章,提到他在高考时经历的一道刻骨铭心的数学题:

1978 年考数学时,有道“三角形 ABC 三内角成等差数列”的题目坑了我。我在复习时做过一道题,其中除了这句话,还有另一线索提示哪个是中位角,而不能假定 B 是中位角。考试时我绞尽脑汁寻找另一线索,当然没找到。那时年轻, 考试因此慌了,对其他题目也做得不顺利了。这道题目,我记了一辈子,曾做梦重新考。二十年后,发现网上有全套考题,一看都好像没见过,只认识这一道考题,不知道是谁出的,对我来说刻骨铭心。

对于这道题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

◐那道让饶毅教授刻骨铭心的高考数学题

这里我想发挥一下饶毅教授引出的话题,跟众爱卿分享一下寡人所了解的一些令人刻骨铭心的数学题。

0 瑛姑

金庸(1924 年 3 月 10 日 - 2018 年 10 月 30 日)

之所以先讲 瑛姑的故事,主要是想缅怀一下最近过世的金庸先生,而瑛姑是《射雕英雄传》中的“神算子”。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瑛姑与黄蓉是用几道数学题过招的,我想最令瑛姑刻苦铭心的,当属她自认独创的“九宫格”(3 节幻方,俗称 洛书)。在以前的两篇文章中,我们插入了两段视频(取自不同的版本),没有看过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注:一篇文章至多允许插播 3 段视频,我们还是留到后面吧):

◐从杨辉三角到李善兰垛积术

◐微积分之前奏 1: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

黄蓉(请注意,她老爹是东邪黄药师)临走时给瑛姑出的三道难题(在 94 版的电视剧中只提了一道,而且是改编之后的第三道,见上述链接)如下:

黄蓉气极,正欲反唇相讥,一转念间,扶着郭靖站起身来,用竹棒在沙地上写了三道算题:

第一道是包括日、月、水、火、木、金、土、罗、计都的“七曜九执天竺笔算”;

第二道是“立方招兵支银给米题”:

第三道是“鬼谷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其中第三道题最著名,涉及数论中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我们曾在三篇文章中谈过这个重要结果:

◐一周一定理 No.1 中国剩余定理

◐从射雕到九章——在天大理学院物理系的通俗报告

算命是胡扯,猜姓却不然

第二道题涉及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我们也在两篇文中提及:

◐从金庸武侠到陈省身

◐微积分之前奏 1:高阶等差数列的求和

至于第一题,我们在最近转载的一篇文章也介绍了,见:

◐武侠中的数学(四)——七曜九执天竺笔算

相信读者已经看出,鄙人确实是金庸的忠实粉丝。实际上,我几年前就有想法要给金庸先生写封信,问询他老人家何以会想到,在《射雕英雄传》中塑造这样一个“神算子”形象,并借黄蓉之口道出中国古代数学的这些杰出成就,他又是何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数学这些杰出成就的?后来我将这一想法转告了香港中文大学的 陈方正 教授,他告诉我,金庸先生身体不好,建议我不要打扰,我就作罢了。

最近我从网上读到一篇文章,对我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指引,其中有这样一段:

金庸年轻时在《大公报》上写过一篇随笔《圆周率的推算》(后来收进《三剑楼随笔》,全文见本号二条),里面提到一本《算学的故事》:“我在初中读书时,教我数学的是 章克标先生,他因写小说出名,为人很是滑稽,同学们经常和他玩闹而不大听他讲书。他曾写过一部《算学的故事》,其中说到有一个欧洲青年花了极长的时间,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六百多位。这个圆周率,当然是毫无实用价值的。”

注:章克标(1900-2007)是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的学生,回国后任教于中学与大学,先教数学,转向文学后又教过语文。有兴趣的读者,可见其自传《世纪挥手》, 书名乃金庸手书。

今天我要写的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受到饶毅教授的启发,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受到金庸先生《天龙八部》里的一段情节(第 46 节,酒后君问三语,西夏公主提问招亲)的启发,有兴趣的读者可见下述视频,我不再展开(我觉得这本质上是一个对偶的话题:你所提出的最好的问题是什么?):

西夏公主(毋宁说是金庸前辈)提出三个简单的问题:

  1. 你一生中最逍遥快活的地方在哪里?

  2. 你生平最心爱的人是谁?

  3. 你最爱的这个人相貌如何?

让天下群雄尽显各自本色(最令人唏嘘的乔峰的回答,不过在原著中,乔峰是先行离开从而回避了这些问题)。好了,我们打住。我只说,这几个问题问得很好,至于大家的回答,可以在留言区分享。

现在我们来看几位著名人物所分享的刻骨铭心的数学题吧!

1 杨振宁(1922-)

杨振宁

在本号最近推出的张奠宙教授对杨振宁先生的访谈:

◐杨振宁和当代数学

中,杨振宁先生提到了他在西南联大时,陈省身先生给他们出的一个题目:

在西南联大,我很可能旁听过陈省身的好几门数学课,但是根据保存至今的成绩单,我只是在 1940 年秋季学期正式选修过他讲授的微分几何课程。当时我是物理系的三年级学生。

张:这门课您有所得益吧?

杨:当然。不过我已经记不清楚上课的情形了,只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如何证明每一个二维曲面保角等价于平面? 我知道如何把度量张量化成$$A ^ { 2 } d u + B ^ { 2 } d u ^ { 2 }$$      的形式,但是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怎样使 A=B。有一天,陈先生告诉我要用 复变量,并写下:$$C d z = A d u + i B d v$$这个式子。学到这简单的妙诀,是我毕生难忘的经历。

最近我从西北大学 刘建新博士的博士论文中得知,原来,这结果和技巧都归功于高斯 (Gauss)。这个题目我们不再展开(若有需要,留言区讨论),我想重点在于,杨先生想说,陈先生令他认识到复数的重要性。陈省身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复数使数学简单化(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 代数基本定理:多项式在复数域内必有零点)。我想下面这本书(一本复分析的研究生教材)的标题很能够表达这个意思:

关于做学问的经验之谈,杨先生写过一篇优美的文章,值得推荐给各位读者:

◐杨振宁,我的学习与研究经历,《物理》,2012 年

2 徐利治(1920-)

徐利治

当今之中国,资历最老的数学家恐怕要属徐利治先生了,他 1920 年出生,很快就要 100 岁了。我们曾经在本号推送过他的文章

◐徐利治:谈谈我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的一些经历和感想

◐徐利治:谈谈我青少年时代学习数学的一些经历和感想(答老师同学问)

追忆我的大学老师华罗庚先生一文中,徐利治曾回忆起他与华罗庚先生对 初等数论 中一个定理之证明的讨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时代的徐利治前辈头脑之活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脑洞大开”)。

在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徐利治访谈录》(袁向东,郭金海访谈整理)中,他也分享了他在西南联大求学时请教陈省身先生的一道题目(见上书 73-74 页):

我在西南联大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到数学系办公室请教陈先生先生一个级数求和问题。这个问题是:        $$\sqrt { 1 } + \sqrt { 2 } + \sqrt { 3 } + \dots + \sqrt { n }$$

如何计算?

陈先生看了很久,没有回答出来。后来我才知道,这个求和问题没有精确的公式表达,但可以用欧拉 - 麦克劳林求和公式(Euler–Maclaurin formula)做近似计算。可见,当时陈先生的分析基础也不是十分强。

这里徐利治先生分享了他的后见之明:这个和是求不出来的——其结果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表达。那么能做的,只是近似求和,即,求出这个和的一个近似值。换言之,我们所能解决的,是下述问题(请注意,这里改变了问题的提法,唯有如此,方才可解):

问题 0:求    $$\sqrt { 1 } + \sqrt { 2 } + \sqrt { 3 } + \dots + \sqrt { n }$$

的近似值。

徐利治先生建议的方法是用欧拉 - 麦克劳林求和(留给有兴趣的读者),下面我们介绍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取自一本教材 Mathematics for Computer Science,是 MIT 同名课程的教材,可在 MIT 公开课网站免费下载)。为求出这个近似值,我们需要下述结果(提请读者注意,这里基本的想法是,求和是积分的离散版本,求和与积分互为很好的近似。):定理: 设 $f$ 是从正数集 $\mathbb { R } ^ { + }$ 到正数集 $\mathbb { R } ^ { + }$ 的单调递增函数, 令$$\begin{aligned} S & = \sum _ { i = 1 } ^ { n } f ( i ), \\ I & = \int _ { 1 } ^ { n } f ( x ) \mathrm { d } x. \end{aligned}$$则有$$I + f ( 1 ) \leq S \leq I + f ( n )$$推论:在定理条件下,有$$S \approx I.$$

注:如果你学过微积分,也许会想起正项级数的积分判别法,它依赖于上述定理的另一半,此处从略。

好了,现在我们来解决问题 0。

据此定理,为估计求和$$S = \sum _ { i = 1 } ^ { n } \sqrt { i }$$

只需求出积分$$I = \int _ { 1 } ^ { n } \sqrt { x } d x = \frac { 2 } { 3 } \left( n ^ { 3 / 2 } - 1 \right)$$

上面将问题重新提出的变通策略,正好印证了大数学家阿贝尔 (Abel)的高见:

人们应该力求给问题一种形式,使得它总是可解的,这总是可能的。以恰当选择的形式提出问题,其叙述本身就会包含着解答的种子。

阿贝尔

3 何兆武(1921-)

何兆武

我还想到西南联大的另一位杰出校友,他叫何兆武,著名的历史学家。在《上学记》(何兆武口述,文靖执笔)一书(90-91 页)中,他曾回忆起他参加的 1939 年的西南联大高考所遇到的一道数学题:

那一年数学考题非常之难,也不知道是谁出的,比我们中学所学的更深。其中有一个题目我还记得,在椭圆上任取一个点,问:把这个点到椭圆上每个点连线的中点连接起来,是什么图形,并列出方程。我知道连起来是一个内切小椭圆,给描出来了,可是列不出公式。有个同学数学学得非常好,考完了以后跟我讲,这道题不能用正坐标(即直角坐标)表述,得用极坐标。经他一说我就想起来了,所以印象特别深。另外,这件事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一个终生受益的启发:当我们的思想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换一个坐标,不能死硬地按原来的模式去套。

我想,历史中真正学术上、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大概都需要坐标的转换。有些用原来的坐标解释不了了,却仍在那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比如,……

The greatest discovery of my generation is that a human being can alter his life by altering his attitudes.【看来不仅学术如此,人生也是如此,也需要换坐标(观点)】

本人尝试了一下,感觉这个问题用直角坐标也很简单。不过,我对何兆武先生最后的领会(换坐标)深有共鸣。我还发现,《大话西游》里头也有个经典的坐标变换(遗憾的是,春三十娘的扮演者蓝洁瑛最近去世了):

《大话西游》里有个经典的坐标变换(换衣服),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见陈省身先生的通俗演讲:大师演讲:从三角形到流形

我们也曾指出,江湖上有些算命术士很会利用坐标,见

◐算命是胡扯,猜姓却不然——续篇

顺便说一句,第一节里陈省身先生出给杨振宁的那个题目,其实就是证明曲面上存在等温坐标(一种方便的坐标)。

4 阿诺德(V. I. Arnold,1937-)

阿诺德

跟俄国的许多数学大师(如柯尔莫果洛夫、盖尔范德)一样,阿诺德 (1937-2010) 不仅是卓有成就的数学家,也是极优秀的数学教育家。他曾写过一本书:

其中收入了为 5-15 岁的孩子准备的 77 个数学问题,从维基百科 Vladimir Arnold 条目 可以搜到这本书的电子版(可免费下载)。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参见 和乐数学 推送的介绍先一睹为快:

20 世纪最伟大数学家之一的阿诺德及其为儿童和父母设计思维训练题

阿诺德在 1991 年的 Notices 访谈中曾提及儿时一次有趣的数学经历:

很多俄罗斯家庭都有给孩子出诸如此类的各种问题的传统,我的父母也不例外。不过我第一次真正的数学经历是在小学,当时我们的教师 I. V. Morozkin 向我们提出以下问题:甲乙两个老太太在日出时同时出发,甲从 A 地往 B 地走,乙从 B 地往 A 地走,都是匀速前进。她们在正午相遇,然后继续不停地走,如果甲到达 B 地的时间是下午四点,而乙到达 A 地的时间是下午九点。请问,当天日出的时间是几点?

请允许我将这个题目(收入第 5 题到 Arnold 的书中)重新提取成下述形式:

问题 1(侠客行):甲、乙两个侠客约定在某一天上午的某个时间同时出发,甲从 nbsp;A地往 nbsp;B地走,乙从 nbsp;B地往 nbsp;A地走,都是马不停蹄匀速前进。他们恰好在当天正午相遇,抱拳问候之后立即挥手告别(侠客行,片刻也不耽误,所谓“君子不下马,各自奔前程”是也),继续不停地走,如果甲达到 nbsp;B地的时间是下午 nbsp;4点,而乙到达 nbsp;A地的时间是下午 nbsp;9点。请问,他们约定的出发时间是几时?

阿诺德说:

当时我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来思考这个老掉牙的问题,而答案则是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得到的。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数学概览”丛书第 5 号作品《惠更斯与巴罗,牛顿与胡克》一书中,阿诺德提出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也许可以考考各位学过微积分的朋友(下文引自中译本):

下面这例问题,是像巴罗、牛顿和惠更斯这样一些人在几分钟内就能解决的,而在我看来,当今的数学家(我所知的唯一例外是法尔廷斯)还不能很快就求解出来:

问题 2(求极限):计算        $$\lim _ { x \rightarrow 0 } \frac { \sin ( \tan x ) - \tan ( \sin x ) } { \arcsin ( \arctan x ) - \arctan ( \arcsin x ) }$$

朋友,如果算不出来也没有关系,毕竟你不必胜过法尔廷斯——要知道他可是 1986 年的菲尔兹奖得主;同时我也实话实说,我没算出来(但我有朋友很快就算出来,并点评说:“这是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也算是高数老师在计算机时代的最后的尊严。”)。有没有感觉我这个高数老师被打脸了?没关系哦,我早已习惯了这种常态:

来,我们听个歌放松一下,有请从 台湾大学数学系转向歌坛的周华健同学,为大家带来一曲《难念的经》(《天龙八部》主题曲,林夕 作词,周华健作曲)

怎么样?心情好多了吧。早跟你说过了:

5 几个补充的练习

《射雕英雄传》之东邪西毒 剧照;注意,这是西毒 欧阳锋,而不是东邪黄药师,后者大概是金庸武侠小说中数学最好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的曾衡发 教授首先向我提及这一点)。

问题 3(小学水平:阿诺德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系 伍鸿熙教授提供):

有一杯红酒和一壶茶水,先从茶水中盛一勺倒入红酒中,均匀搅拌后再盛一勺倒回茶水中。请问此时杯中含有的茶水和壶中含有的红酒,哪个更多?如果没有搅拌均匀,情况又会怎样?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伍鸿熙教授《数学家讲解小学数学》第 23 章“一些有趣的应用题”问题 4,中译本(赵洁、林开亮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 316 页】

问题 4(小学 - 初中水平:西北大学数学系刘建新博士提供):

如图,从 A 到 B 有两条路线。绿色路线由一条竖直方向的线段和一条水平方向的线段组成;红色路线是阶梯状的,每段线段分别是水平和竖直的。问两条路线哪个更近?

问题 5(初中水平:本人初三经历,曾作为思考题在课堂上出给大一新生):

在下述矩形中,已知三个角上的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 3,4,5,求中间的三角形的面积。

问题 6(高中水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物理系刘昌勇教授提供,是上世纪 30-40 年代的一道高考题):

已知 $\sqrt { 2 } + i$ 为方程式$$x ^ { 6 } + 3 x ^ { 5 } - 3 x ^ { 4 } - 6 x ^ { 3 } + 11 x ^ { 2 } + 27 x - 9 = 0$$

的一根,求其余各个根。

问题 7(大学水平: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数学系陆志勤教授提供):

证明:在 n 维欧氏空间中,两两夹角为钝角的向量至多有 $n+1$ 个.

问题 8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水平:本人提供,曾作为离散数学作业留给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取自当时我参考的一本教材,Mathematics for Computer Science,是 MIT 同名课程的教材,可以在 MIT 公开课网站免费下载):

Here is a game you can analyze with number theory and always beat me. We start with two distinct, positive integers written on a blackboard. Call them a and b. Now we take turns. (I'll let you decide who goes first.) On each turn, the player must write a new positive integer on the board that is the difference of two numbers that are already there. If a player cannot play, then s/he lose.

For example, suppose that 12 and 15 are on the board initially. Your first play must be 3, which is 15-12. Then I might play 9, which is 12-3. Then you might play 6, which is 15-9. Then I cant play, so I lose.

(a) Show that every number on the board at the end of the game is a multiple of gcd(a,b). 【注:gcd(a,b) 表示 a, b 的最大公因子】

(b)Show that every positive multiple of gcd(a, b) up to max(a, b) is on the board at the end of the game. 【注:max(a,b) 表示 a, b 中最大的那一个数】

(c) Describe a strategy that lets you win this game every time.

【这道题目英文很简单,我就不翻译了——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问题 9(大学水平,本人经历,至今都还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刻骨铭心。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征解,请方家赐教):

(Taussky)在平面上给定 n 条处于一般位置(这里理解为,任意三条直线都不共点)的直线。证明:在由这些直线构成的 C_n^3 个三角形的内切圆中,有且仅有一个圆与其余 n-3 条直线相交或相切。证明,存在一点,它到诸直线的距离不大于任何别的点到这些直线的距离之最大者。【引自《函数构造论引论》,J. 托德著,第 29 页,问题 3.26,Taussky 恰好是作者的夫人】

问题 10(大学水平,不久前准备一个科普报告时遇到,是剑桥大学本科生荣誉学位考试的题目,我也不会,一并求教方家):

如图,证明人在深水中平稳游泳时激起的波浪其夹角总是 $2\arcsin(1/3)$。

这是剑桥大学数学系本科生主页(https://www.maths.cam.ac.uk/undergrad)上的一个 Tripos 考题,也参见

哈代(G. H. Hardy)的生平与工作概览

6 结语

波利亚

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是波利亚 (Pólya)的忠实粉丝,他的《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以及《数学与猜想》(两卷)深深影响了我。我希望,我在这里搜集的这些故事(或素材),不仅能得到读者的喜爱,也能得到他老人家(已经含笑九泉,1887-1985)的认同。

盼众爱卿在留言区 (或邮箱linkailiang@nwafu.edu.cn) 与寡人分享那些让你刻骨铭心的数学题(不要太难哦)。这样吧,我再借花献佛,分享我一个好友(天津大学物理系 刘云朋教授)的反馈:

我最先想到的是:走二维迷宫 (在像二维码一样的方块区域开一个入口、一个出口,要在里面从入口走到出口那种) 的通用解法:从入口摸着一侧的墙壁一直走下去就能出去了。照我的理解,迷宫的解就是找一条线把两个彼此不连通的区域分开,那么沿着一个连通区域的边界转一圈就行了。从拓扑的角度看,迷宫就不迷了。

好了,我要说的说完了,轮到你们啦。

《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 剧照

《东方不败》之风云再起 剧照

致谢: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尹昌辉同学、姚健同学、聂嘉玥同学提供技术支持!感谢天津大学物理系刘云朋教授、数学系刘志新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物理系刘昌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吴耀琨教授、李吉有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王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陈见柯教授、西北大学数学系刘建新博士、以及友人张宝群 博士的分享交流。
作者: 林开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