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沉静地腾飞:专访新晋中科院院士、南科大副校长汤涛教授


一个冬日的午后,2017年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汤涛教授在他的办公室里,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窗外,绿树红花,疏密有度;窗内,汤涛教授面带微笑,亲切随和。桌上素雅的插花,满屋的数理文史书籍,以及挂在墙上的八个字“造化经纬,筹量古今”,让我们在沉静中感受到了蓬勃向上的力量。

在这个充满书香的小屋里,汤涛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他一路走来的故事。

image1.jpeg

乘时代之风,何其昂扬

1978 年,北京市第九中学。

1978 年的中国,人才奇缺,教育资源不足,为了快速培养人才,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试行方案》、

《关于分期分批办好重点中学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提高普通中学教育质量的几点意见》等文件,北京市政府确立了第一批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市第九中学便名列其中。

而汤涛教授,则是进入九中的幸运儿中的一员。

“当时,我遇到了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他们给我的印象之深影响之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汤涛回忆道。那时,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王知勉女士,会陪伴学生们一起跑操、上早晚自习,也让这一群理科生拥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品读中外名著,锤炼写作能力,领悟“文喜看山不喜平”......

数学老师张允正先生,以及其他的科目老师,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学科基础。那一届高考,汤涛所在班级 50 人中有 40 多名学生考上了重点大学,有 12 人考入了清华北大,其中 4 位上了北大。汤涛教授和另一位同班同学考入了北大数学系。

回忆起北京九中这段时光,汤涛深情地说:“这是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两年,也是影响我人生重要的两年。”

守三点一线,燕园六载

1980 年,北京大学。

汤涛进入了北大数学系,前两年不分专业,后两年进入计算数学专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十二年科技规划》), 准备大力发展计算技术。在华罗庚等数学家的积极主张下,计算数学被引进中国,而北大是全国第一个开办计算数学的专业。在汤涛进入北大时,计算机还很稀少。因此,作为一门与计算机技术联系紧密的学科,计算数学的许多工作需要在学校机房完成,那时上机需要预约时间,需要穿白大褂工作服上机操作。

与纯数学相比,计算数学更偏向于应用。纯数学所关注的, 很多是古老的一些猜想与理论难题;而计算数学则更偏向于用数学方法解决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需要几个专业领域知识的组合。如果把数学比作我们比较熟悉的体育领域,那么纯数学就像跑步、跳高、跳远等单一竞技项目;而计算数学等应用专业,就像篮球与足球项目,是多项基本技能(例如跑步跳高) 的组合,需要力学、物理、统计、计算机等学科与数学的交叉。

燕园很美。汤涛在这里一呆就是六年,读了本科和硕士。图书馆、机房、教室都曾留下他勤奋的身影,场上也有他青春挥洒的汗水。

image2.jpeg

“那时我的生活是很简单的三点一线,图书馆或教室、食堂、宿舍。三年级开始专业课以后,有时每天要花十个小时写程序、调程序。”汤涛回忆道。当时,班上同学都非常刻苦, 他也算得上是最勤奋的学生之一,旅游玩耍的时间相对别人来说很少,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汲取知识上。

“我在北大求学这六年,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奠定了我对计算数学的兴趣和基本功。我的硕士导师滕振寰教授,把我带入了双曲型方程计算方法的研究领域,在我博士毕业走入工作岗位后还和我有近二十年的学术合作,他是一位亦师亦友的长者。”汤涛说道。北大的老师非常重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 使我们对数学产生乐趣。老师们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做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有时是很枯燥的,唯有心无旁骛、持之以恒才可能做出原创性成果。

image3.jpeg

时光飞逝,汤涛在北大完成了本科与硕士学习,这是令他终生受益的六年。但他那颗上进的心使他不满足于现状。他求学之路的下一站,是英国利兹大学。

辗转于异乡,终成大器

1986 年,英国利兹大学。

意气风发的汤涛拖着行李箱踏进了校门。他应该是有骄傲的资本的:利兹大学的研究生全额奖学金每年只有两个名额给国际新生,而他获得了其中的一个。在这里,他依然勤奋好学, 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便完成了博士学业。

利兹地处英格兰中部,大英帝国鼎盛时期,是纺织等工业的重镇,所以学校的纺织、化工、机械都是很强的专业。汤涛出生地安徽省舒城县产生的第一位院士刘有成 1945 年便来到利兹大学攻读博士,1948 年获得化学博士学位。最近开始广为人知的海归科学家黄大年于 1996 年获得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利兹城市不大,安静,是个学习的好地方。汤涛在学习期间,还在伦敦获第三届青年国际数值分析奖(L.Fox 奖) 二等奖。

1989 年夏天,汤涛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次年,他应聘来到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拿到了他的第一份教职,成为数学系的助理教授。

从博士到工作,是一个巨大的转折。这意味着不再有睿智的导师为你指点迷津;这意味着你所有的研究困难需要独自面对。

“从博士到工作的角色转变,是一段艰难的时光。”汤涛陷入了沉思。

有过科研经历的人都知道,选择好的研究方向或主题是极

为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个好的方向、好的主题, 对高水平的科研至关重要。何谓好的研究方向?有意义并适合自己,要有独创性,最好不跟风。

对于汤涛,亦是如此。科研,是他热衷的事业。

“我毕业后基本上没有再继续博士阶段的研究课题,和博士导师再也没有合作过。我花了十年的时间,探索让自己感兴趣的科研方向,其中有迷茫,也有艰辛。在这十年中也陆续有些好成果产出,而经过这十年磨炼后,我的科研之路也变得相对轻松了。这十年期间,我也遇到了许多有意思的合作者,留下了很多合作的快乐。”

几年后,汤涛已在西门菲莎大学取得了终身教职,也有了一个幸福家庭,但他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离开美丽的温哥华,回到当时高等教育正在起飞的香港。

香港,正在飞速发展,它的活力与激情,令人着迷。

宁静悠然,慢节奏的加拿大,再也留不住这位中国学者的心了,于是汤涛举家奔赴香港。

回国再耕耘,追逐激情

1998 年,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于 1990 年代中由学院升级为大学,数学系的科学计算专业由知名学者黄鸿慈教授开创。黄教授在荣休前亲自去加拿大邀请汤涛加盟,接他的位置。黄鸿慈是香港人,

1950 年代初从香港考入北大数学系,是中国计算数学最早的学生之一,毕业后就加入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所,在中国计算数学奠基人冯康院士的领导下工作了 30 多年,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

在浸会大学,汤涛曾担任数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这对于他,也是一个不小的变化:除了科研,他还要做行政事务。可这似乎并没有对他的科研工作造成太大影响: 他已经规划好如何平衡学术与行政,每周有固定的时间从事学术研究,指导学生。

此外,汤涛还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数学学者一同创办了杂志

《数学文化》。这是一本集严谨的数学与优美的文化于一身的杂志。在《数学文化》的创刊号上,有汤涛亲自撰写的数学家冯康的故事。冯康是他最敬佩的一位数学家。

“纵观冯康一生的故事,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些闪烁的光

影,然而,细细品味,却发现冯康的故事更是一个典型而又充满东方色彩的中国故事。自幼经历家境由盛转衰的起落依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求而坚持自学;花样年华遭遇突如其来的病痛,于病榻上依然痴迷阅读数学经典;科学研究成果一度曾被忽视,仍坚持不懈,继续求索钻研;苦尽甘来终赢得声名鹊起, 却又惹来无数争议与蜚短流长……

有人称他为数学学霸,有人称他为院士专家;有人说他锋芒太露,也有人说他亲切慈祥……

冯康的故事包含了太多中国人的隐忍与坚强,也包含了太多中国文化的禁忌与哀伤。或许这就是冯康带给人们的复杂情感,以至于他原本成就于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却没有被时代赋予英雄的光环。”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数学家汤涛的另一面——文采斐然, 见解独到深刻。

在香港,汤涛一呆便是十余载。多年过去,香港高等教育已然成型,不再有当初的腾飞之感。而此时的深圳,更年轻, 更有活力;南科大的校园里,蕴含着喷薄而出的力量。

获院士称号,校亦有荣

2015 年,深圳,南方科技大学。

应刚刚履新的陈十一校长之邀,汤涛加盟南方科技大学, 担任研究副校长。

入校伊始,汤涛开始筹办数学系和研究生院。在做研究和处理行政事务之余,他也亲自授课。工作很忙,可他总是笑容满面。谈及南科大的发展,他言语里满是自豪与激情。

在过去的两年多,南科大的科研发展突飞猛进,研究生教育也日新月异。汤涛和他的同事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

2017 年 11 月 28 日,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正式公布,汤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深圳本土产生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获得院士称号,心情既激动也很平静。对一名学者来说, 荣辱不惊很重要,所以生活、工作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但是, 作为南科大的一员,这一荣誉值得激动,它对于南科大的意义远大于我个人。学校不仅能引进人才,还可以自己产生院士, 这是南科大综合实力的体现。这两年南科大还产生了自己的长江学者、杰青、优青、万人计划。我们对学校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未来的十年里,南科大将吸引和产生更多的高端人才。”

汤涛,几十年来持之以恒地走在科研的道路上,沉静而坚毅。

汤涛当选院士,标志着他个人成就在学术领域的腾飞,同时也彰显着南科大的腾飞。而这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却仿佛浑然不觉:它们依然那样静谧美好,在南方冬日的暖阳下,舒展着摇曳着。它们将见证南科大的未来,恰如汤涛教授的故事:默默地积累,沉静地腾飞!

文字: 学生新闻社 张诗婧
摄影: 王凯强
原文链接: http://t.cn/EiOuZHP